自然產好?剖腹產好?

文╱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莊其穆

前一陣子在報紙上曾提出台灣的剖腹產率達到32﹪,高居世界第三位,引起了學術界及婦女團體熱烈討論,認為台灣的高剖腹產率,產科醫師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!

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;WHO)於1985年即提出建議,任何地區的剖腹產率若高於10~15﹪,即屬不合理。我們先來看看世界各國的統計:2004 年,美國的剖腹產率為24﹪,英國及法國等歐洲國家約在13~17﹪,南太平洋的紐西蘭為11﹪,亞洲的日本約10﹪,泰國為23﹪,香港為25﹪,在南 美洲的巴西為32﹪,而目前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大陸,已經接近40﹪。

為何台灣剖腹產率如此高?

台灣婦女的身材體型其實和日本 婦女差不多,但為何台灣的剖腹產率比日本高上許多?其實道理很簡單,因為在日本,醫師的地位極為崇高,病人對醫師是以敬畏的態度來面對,醫師可以依自己的 專業考量來決定生產方式,因此造就了日本的低剖腹產率。相反的,在台灣由於醫療糾紛頻傳,媒體刻意曝光,當然台灣醫生會採取保守作為,以不出事為原則,採 取防衛性醫療措施,因此造就了台灣的高剖腹產率。

另外一個原因是助產士制度。例如日本、荷蘭及紐西蘭的剖腹產率很低,那是因為這三個國家都 是助產士制度健全的國家。以荷蘭為例,助產士參與四成以上的生產,其中有一半嬰兒是在家中分娩;而日本的助產士漸漸轉入診所及醫院執業,產科醫生只在異常 分娩時介入協助,否則都由助產士擔任接生重任。反觀我國,助產士式微,接生率急遽下降,加上教育制度與醫療法令處處扼制了助產士的生機,因此間接的造就台 灣的高剖腹產率。

在台灣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造成高剖腹產率,那就是胎兒出生時辰的選擇!由於部分孕婦或家屬對於胎兒出生時辰極為看重,產科醫生為了配合民情風俗,也會造成高剖腹產率。

因此要使台灣的剖腹產率降低,不僅醫師要改變執業態度,民眾對於生產習俗的觀念也必須更改,政府對於產科醫療糾紛的解決也應該有較健全的配套措施,如此台灣的高剖腹產率才有可能改善。

自然產及剖腹產會有哪些合併症?

我 們引用2000年在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(JAMA)所發表的一篇關於自然生產與剖腹生產的比較結果,發現自然生產的合併症機率約1﹪,而剖腹生產為 1.7﹪;子宮感染的機率在陰道生產為0.3﹪,而剖腹生產為0.5﹪;傷口感染機率在自然生產為0.01﹪,而剖腹生產為0.4﹪;嚴重出血的機率在陰 道生產為0.2﹪,而剖腹生產為0.3﹪;泌尿道感染機率在陰道生產為0.1﹪,而剖腹生產為0.2﹪。

因此我們可以知道,就整體而言,自 然生產的併發症絕對比剖腹生產來得少。不過如果以尿失禁或骨盆腔損傷的角度來看,已有多位學者提出論文探討,認為剖腹生產的骨盆腔傷害會比自然生產來得 少,因為這些研究顯示,行剖腹生產將來引起應力性尿失禁的機會比自然生產少。另外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也發現,對於有原發性痛經的孕婦,若行自然生 產,則約有七成機會可以在產後改善痛經症狀,若是行剖腹生產則只有四成的機會可以改善痛經。

自然產vs.剖腹產優缺點比一比

自然產
相較於剖腹產,自然產的子宮感染機率、傷口感染機率、嚴重出血機率、泌尿道感染機率皆較低,產後恢復快,產後改善痛經效果好。

剖腹產
相較於自然產,剖腹產將來引起尿失禁、骨盆腔損傷的機率低。

結語

綜 合以上所述,我們可以發現,自然生產與剖腹生產各有其優缺點,只是就目前世界潮流而言,如果產檢時無特別狀況,孕婦接受自然生產會是一個較好的選擇。雖然 在生產過程中,孕婦會經歷較多的煎熬與付出,但是等到胎兒娩出時,內心的喜悅是無法形容的,並且自然生產恢復較快,產後可以很快下床,和寶寶接觸的時間較 多,更容易培養親子感情。相反的,接受剖腹生產的孕婦由於恢復較慢,且傷口較痛,約需2~3天後才能下床。因此我們在此呼籲,孕婦如果在產檢正常的情況 下,應盡量選擇自然生產的方式。


※上述內容為新聞轉貼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由於一知半解的執業者為了賺錢,對於應告知求問者的資訊避之不談,造成多數人的誤解,演變至許多父母親都誤以為預看時間剖腹產可以生得貴子;再者,現代部分醫師本身,剖腹產較自然產易安排時間、較省時,因此多以「胎位不正」等理由要求產婦剖腹生產;因此近幾年來希望預先安排時間剖腹生的人越來越多。

在此還是建議各位未來的爸爸、媽媽們,在自然產與開刀生的選擇中,還是多多參考各方意見,詳加考慮後再行決定。


延伸閱讀...「小知識」看吉時剖腹產、是否對小孩有助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zhi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